您的位置 首页 论坛

谁说浮梁无状元?中国历史上最小武状元就在此!

(作者:吴国庆)提及江西浮梁,世人多联想到白居易笔下“前月浮梁买茶去”的茶商盛景,或是景德镇瓷业的千年窑火,却鲜少有人知晓——这片山水间曾走出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,他便是南宋绍兴年间年仅九岁的神童朱虎臣。

朱虎臣,江西浮梁人,生于北宋宣和五年(1123年)。彼时中原动荡,金兵南下,南宋朝廷偏安江南,急需军事人才稳固江山。绍兴三年(1133年),朝廷开武殿试,时年九岁的朱虎臣竟身着小小的铠甲,随成年考生一同踏入考场,这一幕在当时的临安城(今杭州)引发不小的议论——有人认为孩童凑热闹,也有人好奇这孩子究竟有何本领。

武殿试首关为射艺考核,要求考生在百步外射中靶心。轮到朱虎臣时,他虽身高不及弓长,却稳稳握住特制的小弓,屏息凝神拉弦放箭。十二支箭射出,九支正中靶心,箭箭力道十足。在场考官皆起身惊叹,连负责监试的兵部官员都忍不住上前查看,确认并非偶然。这一成绩,即便在成年考生中也属上乘,《宋诗纪事》卷九十八中明确记载:“绍兴三年,虎臣九岁,武殿试,射十矢,中九矢。”

若说射艺是“武”的展现,接下来的策论环节,朱虎臣则让满朝文武见识了何为“文武双全”。按照流程,考生需在金銮殿面对宋高宗与群臣,讲解兵法要义。当朱虎臣被引至殿中时,高宗见他稚气未脱,便笑着问:“童子可知《孙子兵法》所言‘兵者,国之大事’?”朱虎臣不慌不忙,双手作揖后,竟从袖中取出一卷手写的《孙子兵法》注疏,逐句讲解“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”五事,不仅准确复述原文,还结合当下抗金局势,提出“以守为攻,募乡勇固边防”的见解。

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还请求内侍取来沙盘与小旗,现场推演“诸葛八阵图”——时而摆“天覆阵”模拟大军合围,时而变“地载阵”演示防守反击,阵法变换间条理清晰,连曾亲历战场的老将都点头认可。《浮梁县志》(清同治版)中对此事的记载更为详细:“(虎臣)复陈八阵图,指画明了,高宗大悦,群臣皆称神童。” 这场殿试后,宋高宗当即下旨:“虎臣虽幼,胆识过人,武艺兵法皆胜成人,可授武状元,补承信郎。”承信郎虽为武职末阶,但对九岁孩童而言,已是前所未有的殊荣。消息传回浮梁,当地百姓自发在县城门口立起“状元坊”,以纪念这位少年奇才。

遗憾的是,关于朱虎臣成年后的事迹,史料记载较为零散。仅在南宋诗人程元祜的《桐江集》中,留有一首《赠朱童子虎臣》,诗中写道:“九岁知兵及古人,仆姑十上九破的。垒石布作常山蛇,指陈八卦横复斜。”从诗句中可推测,朱虎臣成年后或许投身抗金战场,继续以兵法才华效力朝廷,但具体战绩已无从考证。 即便如此,朱虎臣的故事仍打破了“浮梁无状元”的认知,更在中国科举史上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。

如今漫步浮梁古街,仍有老人会指着青石板路,讲述那位九岁武状元的传奇——他用弓箭与智慧证明,英雄从无关乎年龄,而这片曾孕育茶与瓷的土地,亦藏着不输文墨的尚武豪情。【江西省浮梁县体育馆一楼浮梁县融媒体中心  邮编:333400 电话:15079800081】

【编辑:郑景文】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8420604177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“国际记者协会”867138298@qq.com

电话:18420604177
返回顶部